造假过硫酸钠毁了土修项目:从二次污染到效果归零的教训

发布日期:
2025-08-05
浏览次数:

过硫酸钠作为一种高效的土壤修复材料,在有机污染场地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然而,市场上出现的造假过硫酸钠产品,严重扰乱了行业秩序,对土壤修复项目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
造假过硫酸钠毁了土修项目:从二次污染到效果归零的教训

一、过硫酸钠在土壤修复中的核心优势

过硫酸钠具备强效氧化性能,可高效分解土壤中的石油类、多环芳烃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,通过化学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,从而降低土壤污染风险。福建展化化工生产的过硫酸钠,凭借稳定的性能,在多个土壤修复项目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理效果。

此外,过硫酸钠适用范围广泛,在不同pH值的土壤环境中均能保持稳定的氧化活性,减少了地域土壤性质差异带来的限制,显著提升了其在全国范围内各类污染场地修复中的适用性。

二、造假过硫酸钠引发的二次污染问题

部分不法企业为牟取暴利,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过硫酸钠产品,此类产品因生产工艺简陋、质量控制缺失,存在严重的纯度不足问题,导致杂质超标。将其应用于土壤修复项目,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污染治理效果,更会引发严重的二次污染。

造假产品中含有的重金属、有毒有机物等杂质,会随着修复过程迁移扩散到土壤深层,导致土壤污染物种类增加、污染程度加剧。这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与生态系统结构,还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,降低土壤自净能力,使原本可修复的土壤变成更难治理的复合型污染场地。因此,选择合格且杂质含量低的过硫酸钠至关重要。福建展化化工生产的过硫酸钠产品经过多道程序提纯,杂质含量极低,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,为土壤修复项目提供可靠保障,确保修复效果达到预期目标。

三、造假产品导致修复效果归零的严重后果

造假过硫酸钠因有效成分(过硫酸根)含量低、杂质含量高(杂质可能消耗氧化剂或抑制反应),导致氧化性能严重不足,无法达到设计的污染物去除效率,直接造成土壤修复项目失败。在实际应用中,这类产品难以有效分解目标污染物,导致修复后土壤污染物浓度仍远超土壤环境质量国家标准,项目无法通过验收。

土壤修复项目从前期勘察、方案编制,到中期施工、后期监测,需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与财力。造假产品的使用使整个修复过程沦为无效投入,不仅造成巨额经济损失,更延误了污染治理时机,使土壤污染问题持续恶化,对周边生态环境与居民健康构成长期威胁。

部分项目因使用造假过硫酸钠,导致污染扩散范围进一步扩大,原本局限于小区域的污染发展为区域性环境问题,大幅增加了后续治理的难度与成本,形成“治理-污染-再治理”的恶性循环。

四、过硫酸钠产品真伪鉴别要点

为杜绝造假产品流入土壤修复项目,必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核查制度。采购环节应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货,选择具备合法生产资质与良好市场信誉的企业产品,通过厂家直购或授权经销商渠道获取,签订规范的购销合同,明确质量标准与违约责任。

产品验收时需严格核查包装标识,正品过硫酸钠包装应清晰标注产品名称、执行国家标准编号、生产批号、保质期、安全警示说明及应急措施等信息,且密封完好无破损。福建展化化工的过硫酸钠产品包装上设有独特的防伪标识,用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产品真伪查询,进一步确保所采购产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。

对产品外观进行严格检查,正 品过硫酸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,无肉眼可见杂质与异味;取少量样品溶于适量蒸馏水(或去离子水)后,充分溶解,溶液应保持澄清透明,无明显沉淀与异色现象。

造假过硫酸钠毁了土修项目:从二次污染到效果归零的教训

土壤修复事关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,容不得丝毫马虎。造假过硫酸钠产品的流通与使用,是对环境保护事业的严重破坏。各相关单位必须强化质量意识,严格执行采购验收制度,坚决抵制假冒伪劣产品。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,严厉打击造假行为,共同维护土壤修复市场的正常秩序。作为行业内的优 质企业,福建展化化工始终秉持诚信经营、质量至上的原则,为土壤修复项目提供高品质的过硫酸钠产品,助力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。

相关推荐